《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看片名,
不會吸引我,
吸引我的是工作人員的亮麗名單:
林依晨、周渝民、阮經天、張孝全、莊凱勛等演員、侯孝賢擔任監製、金獎攝影余靜萍
這個華麗名單,
片子未上我已經開始期待。
先說看完的感覺,
簡直浪費這樣一個亮眼的製作團隊。
我本身就是很看劇本的人,
所以台片很多劇情很慢,
我都頂得住,
接受程度比一般香港人喜歡看動作飛車的,來得高一點。
但這套我真的沒有辦法。
從一開始到片尾roller 上,
我當刻的反應:下?已經全劇終?我到底看了甚麼?
《以下有雷》
我看到的故事是,
林依晨飾演的「芙月」是電影美指,
因為末期爸爸硬要出院回家,
她跟著回去嘉義老家。
然後是周渝民飾演的「傅春山」的小三。
而周渝民一人飾演兩角,
同時飾演「芙月」祖父,
中間不停穿插現代的事情跟祖父發生的事情。
然後還有有錢人阮經天飾演的富商在追「芙月」。
期間就不斷地來回現實跟祖父年代。
但其實也看不到祖父年代跟現在的劇情有甚麼關係。
最後結局是「芙月」辭職回到嘉義,
張孝全成為她下段戀情的袱線,
然後劇終。
我已經說得比較故事性,
眼看到的戲,
更散亂,
一幕一幕沒有連貫性。
結果,看完了兩小時,
我的結論是我真的看不懂。
片名有玄天上帝,
的確片中有不少邊幅有提到祂。
但我看不到玄天上帝跟「芙月」有多深的關聯。
人家明明有說,
人家三代都有供奉玄天上帝。
的確,
但問題是主角是「芙月」,
你也要讓我看到那個重要性。
好,
也許你會說人家爸爸臨死也要回去老家參加玄天上帝的供奉,
看不出來很重要嗎?
但可不可以加重一點刻畫?
不要一兩幕帶走,多加一點祂跟「芙月」的關係?
最少人家趕回去供奉都多一兩幕重點交代,
而不是靠「芙月」飛過一幕鏡頭就算。
這樣的交代真的讓我感覺不出來玄天上帝對主角有多重要。
更別說從頭看到底,
也沒有看到片名為甚麼玄天上帝是在車頂上。
我要事後在網上看資料,
才看到導演說:
片名《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緣由出自電影大師侯孝賢一句話,「拍《最好的時光》那段期間,我的車子老是跟人家擦撞,我媽媽有一天寄了兩張玄天上帝的符籙上來,讓我一張貼在車子頂上,一張做灑淨,當我在車子四個輪胎做灑淨的動作時,侯導正好看到這一幕,覺得很有趣,就說:『文英,我覺得妳可以拍一部妳家族的故事,片名就叫做《車頂上的玄天上帝》。』」片名因此誕生。
甚麼東西啊?
片名最少也得在片中交代吧?
如果玄天上帝這麼重要,
玄天上帝在片中的部分是不是要加重?
老實說,
我看完看不到故事跟玄天上帝有甚麼關係。
如果說因為「傅春山」很像「芙月」祖父,
所以她不惜當二奶也愛上他。
那阮經天跟張孝全的部分可以完全抹走,
增加「傅春山」、「芙月」跟祖父的情結。
現在就是一個莫名其妙。
電影沒有一條主線,
就彷彿是很多東西在發生,
然後要讀者去抽絲剝繭,
自行想像、自行領會。
但問題這是兩小時的篇幅而已,
不是電視劇,
觀眾不可能在這樣的敘事方法下,
兩小時內就抓到導演/編劇到底要怎樣。
如果要這樣說故事,
電視劇你也得要有長一點的集數,
才可以讓觀眾理解到你要說甚麼。
也許戲就像我看到網上資料:
導演說,
製作本片是家中信仰的玄天上帝牽引她對阿公的思念和記憶。
但這是電影,
不是你家的日記本。
你要家中信仰的玄天上帝牽引她對阿公的思念和記憶,
可以,
可以完全把阮經天、張孝全拿掉,
集中具體交代阿公如何影響「芙月」導致他愛上有婦之夫,
然後最後玄天上帝如何帶她解脫。
而不是現在這樣日記式的紀錄「芙月」生活。
祖父的場口比「傅春山」來得多,
問題是我看不到他如何影響「芙月」。
例如,
其中有一段是提供祖父帶著一家老小去梅山的娘家避難,
那段只講了阿公買了超多香蕉乾給小孩吃。
那意義是?
我知道每一個人對自家長輩都會有一份莫名的崇拜,
但你要崇拜也得要拍出來是威才令人感覺有意義。
不然我是要看那年帶你祖父很辛苦,
自己行然後帶著牛車拖你祖母跟阿爸回鄉?
所以真的很偉大嗎?
祖父開旅館,
接到一個滿州人的飛機技師客人,
這也可以做好幾幕。
這一個角色的出現,
我也不太懂他跟「芙月」的關係,
因為片中飛機技師的場口沒有小「芙月」。
只是為了展現祖父人很好嗎?
那到底主角是「芙月」還是祖父?
也許整套電影最大意義,
是嘉義跟嘉義火車站一帶的歷史進程。
還有林依晨、周渝民跟阮經天帶你遊嘉義的旅遊特輯。
這些旅遊特輯片段,
對我來說也是莫名其妙,
但也許因為有贊助之類的關係,
所以要這樣拍。
網上有一些評論說,
片用上的敘事緩慢、隱晦的散文方式。
可能我真的蠢,
我真的是看不懂。
也許編劇當導演,
For example徐譽庭,
那個劇本會比較容易懂。
這次美指化身導演,
我真的沒有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