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無聲》,
是因為小喬、斗哥都為兒子劉子銓,
包場請朋友們看宣傳電影。
劉子銓是戲中男主角。
但其實單看名字+卡士,
倘若是平常的台灣文藝戲,
真的悶死,
沒有打算進場看。
看到Disney+上了,
倒願意抽時間看一下。
看完了,有點出乎意外,
一點都沒有悶場,
整個過程,
我完全不想按停去洗手間,
也不會按下時間列,看還有多久。
《無聲》這個故事真有其事。
一群聽障的學生,
在學校發生一連串的性侵事件。
片名《無聲》一語雙關,
既指失聰者無法說話以手語表達的「無聲」,
也指一堆知情者噤語不談不處理的「無聲」。
看到戲中最無奈的一點,
是戲到中段,
女主角「貝貝」,
雖然家中長輩為了保護她,
不願她重回學校上課;
但她因為害怕外界的眼光,
寧願被侵犯,
還是要回學校上課。
一般人,
明明自己不喜歡,
若遇到事件,
一定是逃開;
但她們卻選擇不多。
正如「貝貝」說的,
平常他們人很好,那些... 只是大家在玩。
因為若離開學校,
就得離開舒適圈,
得自己面對現實世界的「歧視」。
那些加害者是其實是玩伴,
離開了,外面的世界更恐怖。
但其實我覺得戲中的所謂「歧視」,
真的還好,
不算真的歧視。
但如果他不願意走出來,
只著眼自己跟人家不一樣,
而不願回到「正常」世界,
人生會很難。
因為你終究還是會長大,
總有離開學校的一天。
也許啦,
我們一般人比較難懂聽障人士所面對的困難,
以致聽障人士比較喜歡在自己的同溫層。
看完戲去search事件,
事件最後處理有多荒謬,
都免提了;
但我覺得政府這樣處理方法,
也就是導演最後一幕所說的,
寶弟疑似將性侵事件不斷循環。
因為沒有對症下藥,
沒有徹底解決,
結果最終也只是吃下無限惡性循環的惡果。
也許啟聰學校,
是聽障人士「唯一」可以安身之所,
所以健全人士更應該把它處理好,
不是嗎?
而不是戲中校長的一句,
難道你要讓他背負被性侵的「罪名」嗎?
《無聲》世界裡的孩子們或聾或啞,
但又是什麼原因,
讓不聾不啞的大人們也跟著裝聾作啞了呢?
雖然《無聲》是講述聽障人士的戲,
但戲中的聲音處理確實特別的出色。
也許我們健全人士覺得不就一般電影聲音,沒有甚麼特別,
但只要看「張誠」在市場中掉下耳機的一幕,
你就可以用第一視角感受到聽障人士日常生活經常面對的問題,
那一幕更感覺到這部戲在聲音上的用心。
除了劇本、聲音,
這戲不能不提到的,
是本戲的三名主角。
陳姸霏飾演的女主角「貝貝」,
將聽障學生貝貝的開心、天真與絕望、痛苦展現得恰如其分。
她不單是收放自如,
更妙的是眼神演活了角色所具備的堅強與柔弱、流露出的楚楚可憐,
夾雜著幾分無知與強顏歡笑,甚至崩潰的神情全均說服力極高。
也是三個角色中最好的一個。
最後也不負眾望,
在金馬獎奪得最佳新人。
飾演魔頭的「小光」的金玄彬。
戲場之大,
前半段演活校中的老師都搞不定的魔頭。
但中段後,
戲中描述他才是最初受害者,
中間的轉換毫無違和,
到最後他跟老師在天台一幕,
更是入木三分,
簡直可以做到聞著傷心,聽者流淚的程度。
最後劉子銓飾演戲中男主角「張誠」,
其實他的表現,
以第一次演戲來說,
是超班,果然深得斗哥真傳。
特別是他跟老師報告小光事情的一幕,
他特別用聽障者發聲的方式,
來表達聽障者被無視問題的無奈。
真的是神來之筆。
但可惜在前兩者的光芒之下,
戲中角色的關係,
相對暗下來了。
看完《無聲》最無奈與心碎的,
不是已經發生的問題,
而是人們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只讓問題墮入惡性循環。
問題一直存在,
當有權力的人放任不理,
不解決問題的根本,
最終受害的只會是處於弱勢的人,
而且後患無窮。
聽不見不代表沒發生,發生過不代表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