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台北,
除了要跟至少三年不見的朋友碰面外,
自己為自己的定調主題就是《重回》。
很多地方,
去過一兩次,
台灣很大,
就算去台灣多次,
同一地方也不會再去一次。
三年的疫情,
把我跟台灣也扯遠了,
疫後,
很多事情需要renew。
所以就趁這次來renew一下。
第一站的renew,
就來了萬華區一帶。
台灣一直都是疫情模範生,
但萬華區可是讓COVID-19衝破防線的第一個地區。
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令萬華區一戰成名。
這次在剝皮寮,
設展單位也特定有一個corner,
記錄了這一次萬華跟疫情對抗的經歷。
萬華區不只有遊客們熟悉的西門町,
更包括更舊的剝皮寮、龍山寺、華西街一帶。
這一帶都很明顯是比較老舊的台北市區,
見到建築都是舊建築,
好像可以很容易就碰見到歷史建築。
艋舺區不只一家龍山寺,
作為舊區,
宮廟特別多,
走在街上,
可能你不經意都會發現三五間廟。
龍山寺是第一次來台灣,
還是跟團,跟著導遊阿姨來的。
當年我還可以叫人家阿姨,
現在還我自己被人叫阿姨了。
還記得當年來是晚上,
導遊阿姨介紹完龍山寺之後,
就讓我們自由時間,
並推介我們吃一家冰店。
同一位置,還是一家冰店,
但當年是不是這個名字,
會不會已經換過手換過名,
我已經不可考查,
我當天去的時候,
還沒有開。
還記得當年的華西街,
都是蛇店,
當年應該沒有走進去兩步,
看到的到都蛇店,就沒有繼續走下去,
轉頭去冰店。
這次可算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把華西街走完,
可是當年的蛇店,已經不復再,
取而代之的是美甲、美容、按摩店。
整條街只剩一家類似的鱉店,
不過當天時間尚早,
所以仍未開門。
當天晃華西街的時間,
是中午左右,
所以整條街很多店都沒有開。
雖然如此,部分食肆已經開了。
如果不想多人來的話,
可能現在是好選擇。
不過著實開的食肆不算多,
有米之蓮的源芳刈包、《食尚玩家》有介紹過的無名佛跳牆都沒有開。
如果真的想吃這些店家,
可能真的要晚一點來,
華西街夜市也是有名的,
也許下次可以來逛夜市。
但其實日間的萬華區,也不錯逛的,
當天無意經過一家看上去很有歷史的店,
裡面好像是二手書店。
但門外有古老的陳設,
已經斑駁面前對聯、快看不到字的招牌、
看電視才看到的燈籠、
還有一個古老的井(井已經封掉)、
古老的門窗,
還有稍微近代一點的,不過對我來說都已經是歷史久遠的海報。
滿滿的古老情懷。
如果你也喜歡這種的古老情懷,
不妨來萬華區走走。
從這邊走到西門町並不遠,
恍惚從古早味,回到現代去。
以往人聲沸騰的西門町,
曾幾是遊客必到的地方,
可惜疫情的關係,
不少店都倒了。
空店不難看到,且未有新店進駐。
最最最地標的KFC,
以往我都以這裡為中心,
再以它來找不同店的方向,
可惜KFC也不存在了。
我去的一刻,
雖然已經開始有遊人,
因為這裡最容易聽到香港人的廣東話,
但人真的少,
不及以往西門町的十分一。
希望下次再次回來,
可以看到西門町再度繁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