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公視2021年旗艦大戲:「人生偶有悲傷失意,但是不要忘了,自己曾懷著夢想的初衷,一直都燦爛。」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會留意到這套劇,

一開始是因為黃子佼去了片場的FB post

劇組竟然把原本已經拆掉的中華商場還原得一模一樣。

 

對於喜歡昔日的我,

就燃燒起了興趣。

 

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播出的同時,

有台灣傳媒也有翻出中華商場的歷史。

 

這個中華商場的原址,

就是在北門一路到西門町的小南門(就是西門町家樂福附近)

所以就是原本的西門町。

 

這一帶雖然是台北車站附近,

但當年缺乏政府規劃。

 

國民黨遷台後,

一堆國軍家眷一同遷過來,

但他們沒有特別事情維生,

所以就在這一帶自己蓋屋子兼擺檔。

 

這邊其實在台灣總統府的周邊,

如果有外賓來,就會經過這裡。

 

蔣介石看到就覺得不好看,

所以政府就起了一連幾連棟,

安置原本的人,清理市容。

 

當時的中華商場,

可以有商店、有民居。

活像香港的九龍城寨,

生活起居在商場內完全搞定。

不同的是,九龍城寨一般人不太敢進去,

但中華商場卻不是,一般人都會去買東西,真的就是以前西門町的概念。

商場在95年就拆掉,

所以中華商場是台北人的回憶。

 

而劇中的故事是描述在80年代,

人們在商場中會發生的事情。

 

總共只有10集,

基本上都是單元故事,

你就算抽一集出來看,也不會看不懂。

 

而且這應該是跟原著小說,

這十個故事沒有所謂的主角,

基本上大部分角色,都有自己的單元故事,

只是阿卡一家沒有,其他人都有。

 

而且單元內容的取向,

都各有不同主題,

有性別認同、禁書…

 

雖然是不同人的單元,

但就以三個小朋友「小不點、阿卡、阿蓋」為主,由他們帶出鄰里各自的故事。

史上最貴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20日首播- 娛樂- 工商

雖然魔術師貫穿10集,

但他不是主角,

正如導演楊雅喆說的,魔術師比較像是「地基主」(類似土地公的概念,就是守護在中華商場裡的神明)

 

這個地基主,

雖然每集都出現,

但他不是解決世人的煩惱,

而是鼓勵你自己勇敢地去面對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

 

九個故事中我覺得當中最精彩的,

就是小不點哥哥nori的性別故事和大珮小珮一家的禁書故事。

 

80年代的台灣仍然很保守,

大家都是歧視同性戀,

對性別的認同非常絕對,

非黑即白,沒有中間,

看法也就像我們尊貴的立法會議員何議員。

 

品學兼優的Nori

一直都是媽媽的驕傲,

媽媽對他也有一定的期望,

甚至要他攻讀她認為更有前途的電機系,

只要嗅到丁點她覺得「差錯」,

就算Nori鍾情日文,也會立即出聲提醒兒子。

 

雖然Nori嘴裡曾經罵到死同性戀,

嘴裡說的多響亮,多麼想糾正自己要跟隨現實,

終究還是敵不過自己的心。

 

Nori眼看小八的遭遇,

自己就更難過。

 

小八原來就是在說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

《玫瑰少年》就是蔡依林的一首歌,

本身在訴說葉永鋕當年又是因為性別問題,而在學校被歧視,甚至致死。

 

小八在故事也是因為性別問題,

而被歧視遭逢不測。

 

本來Nori掩飾得很好,

基本上只有小不點發現一點點端倪。

但後來他去了99樓以後,

他媽媽無意中發現這件事。

媽媽當然要學習怎樣去面對兒子這方面,

但問題是,為甚麼到最後會弄到全商場都知道?

導致全家被歧視?

 

明明Nori都匿藏得很好,

他媽媽就算發現,也不應該會到處說才對啊?

這我真的看不懂,

也許是我看漏了一點交代劇情的東西吧?

 

另外一個我很感覺的就是大珮小珮一家經營禁書的故事。

也許以前會覺得很遙遠的事情,

但現在,也許下個月會在香港出現也不一定。

 

鄭有傑飾演的特務一幕,

明明人家甚麼都沒有做,但真會令人害怕。

活在那樣的日子真的恐怖,

但我應該得盡快適應,

因為香港也許也會有這樣的人物。

 

還沒有看劇之前,

朋友說以為這套劇在香港會是大熱的,卻不知何故不見討論。

看開頭兩集,

我真的懂為甚麼香港人不會看,還奇怪朋友之言。

 

但當我看到【文鳥】,就是大珮小珮的故事,

我立即懂為甚麼朋友這樣說了。

這兩集真的像極近期香港人的生活的壓迫感。

 

尤其是由萬芳飾演的老師,

一邊打一邊罵大珮:「你為甚麼不去檢舉你爸嗎?」

大珮對著老師哭喊:「老師,你會檢舉你爸媽嗎?」

 

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想起尊貴的特首林鄭之前曾呼籲家長、校長、老師,甚至牧者,「小心觀察」身邊青年人的行為舉止,除了勸戒外,若發現有青年人或他們身邊的人進行違法行為,「必須要向執法部門舉報。」

 

真的想用大珮的話來問尊貴的特首,「特首,你會檢舉你兒子嗎?」

 

整套劇每一個話題都是沉重的,

even 是當年歧視原住民、當年的警察會收賄賂,

沒有一個是開心的,

但卻卻是社會的黑暗面縮影。

 

整套劇很沉重,拍起來很楊雅喆,

如果你有看過《女朋友‧男朋友》的話,

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劇中很多的隱喻、暗示,

如果你不仔細看,真的看不出來。

最明顯的是《金魚》裡面的特麗莎,

只有小學,為甚麼爸爸要晾嫣紅的bra

這是不是暗示特麗莎被爸爸……

 

所以整套劇看起來真的很深,

也不是很容易看穿裡面的意思。

放在公視播放,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儘管深,而且節奏很慢,但整體是好的。

特別這套劇用上的人,

真的一絕,基本上沒有一個,even是特別演出的,是不好的/不適合的。

全部都很高水準。

 

特別演出,我不得不提袁富華,

突然在劇中聽到廣東話,很神奇的感覺。

當然他在裡面也非常合適,雖然只有幾場,但令人念念不忘。

 

這應該也剛好帶出中華商場的組合,

當年應該也是甚麼人也有,

說客家話的阿蓋一家,說台語的小不點,還有原住民的阿猴,說廣東話而且店是「中環西裝」的袁富華。

 

角色裡面我覺得最突出的是小不點一家。

全家上上下下都很好,

Nori本身演反差演得很好,

媽媽孫淑媚在Nori出事前後的對比很細膩(其實我一開始那幾集沒有發現就是孫淑媚)

爸爸楊大正更是在最後一集大爆發。

 

其實三個小朋友「小不點、阿蓋、阿卡」三個都演得不錯,

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

但也能演到當時的感覺。

 

不過我覺得全套最好的是小不點。

他演出了小朋友的童真,

被爸媽偏心的傷心,

到最後在戲內跟爸媽道別一幕更是全劇最好。

 

雖然我覺得不要讓小不點回到現實生活,讓他留在戲裡面比較好。

但現在讓他回到現實也不錯,

也是不是也換句話來說---沒有魔術師幫你,人還是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所以最後的結局讓我覺得「99樓」是不是真實存在,這重要嗎?

就算大家要發夢,最終還是有夢醒的一刻,

最重要還是誠實自己勇敢面對自己殘酷的人生,不是嗎?

 

其實整套劇都OK,特別是道具、造型,

金鐘獎的技術類獎項絕對是別無他選;

除了劇本比較深。

 

看到網路的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qwsnH31xg&ab_channel=Harry-%E5%A1%97%E9%B4%89%E7%89%86)

劇組的佈景設置真的太細膩,

就算是沒有在劇情太涉獵的店,

也有完整非常細緻還原。

原本劇組有打算開放給一般人參觀,

但後來因為疫情,就沒有了,拆掉,非常可惜,

不然像是主題公園,收門票入場,應該也會有人去。

 

對我來說,

《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以前港台欣賞指數很高,但是相對比較節奏慢、劇情較悶的一類劇。

但絕對精良,而且相當沉重。

 

正如劇中所說「因為它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我相信香港人都很深感覺。只因為以前我們認為的生活不見了,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橋上的魔術師
    全站熱搜

    watergi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